“我最骄傲的是能与中国经济改革同行。时代赋予了我机遇,让我逐渐成长为企业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陈正明

陈正明
陕西省川渝商会常务副会长
陕西东银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壮阔画卷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故事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陈正明,从1969年当知青,就投身于四川广汉乡镇企业,扎扎实实一干就是50余年,既是经历若干改革的亲历者,更是破局的操盘手。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脉搏同频共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屡屡破局,他用半个多世纪时间,一心一意选定“吃、穿、住、行”中坚定的一个“住”字的商业实践,书写了一部民营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破茧成蝶的奋斗史。
时代浪潮中的先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者与见证者
陈正明1950年出生于四川广汉一个普通医生的家庭,虽然成长环境并不优渥,但父母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品质深深影响着他,塑造了他坚毅顽强、勇于挑战的性格。“1966年我初中毕业那会儿,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开始,老三届的求学之路就此中断,转而学手艺。木工、泥工、钢筋工、电工,我什么都学、都干,当时就明白,我得靠手艺谋生,别人花两三年才能学成的手艺,我用一年多时间就全部掌握了,而且成为了能手。”回忆起青年时代,陈正明感慨万千。
1969年,19岁的陈正明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成为一名知青。凭借自身掌握的手艺与技术,他很快在当地企业中崭露头角,担任起建筑队“施工员”。当时,乡镇企业正处于萌芽阶段,陈正明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发展机遇。“那个时候乡镇企业是集体所有制,大家思想相对保守,没人敢尝试新东西。”然而,年轻的陈正明却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创新精神。他大胆地主导起乡镇企业的整合工作,将分散的水泥厂、石灰厂、砖厂等“五小工业”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硬是将企业原本年产7000吨的水泥产量提升至年产3万吨,并将单窑砖厂升级改造成了首批24门大砖窑。他主导的多个项目成为当地乡镇企业的标杆案例。“那时候,乡镇企业刚刚起步,一切都是未知数,我们就像在深水中摸索着过河,谁都不知道正确的路子在哪里。但我始终坚信,只有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才能让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回忆起那段岁月,陈正明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八年时光,正是陈正明商业智慧启蒙与成长的关键时期。
知青上街,进入广汉市工业局后,他更是仅用三年的时间,成功将破旧的老旧的砖瓦厂转型为年产1万吨的钢铁厂,为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陈正明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恢复高考后,他边工作边积极备考,自学高中全部知识,初中毕业生成功考入广播电视大学。在读三年大学期间的北大、清华、北航教授的每一堂课,都是对未来的憧憬;每一次讨论,都是对理想的追求,凭借着这份不懈的努力与坚持,陈正明一路奋进,继后成功考入四川大学,攻读了工商管理(MBA)专业研究生,他不断汲取着前沿的管理理念与商业智慧,为自己的未来积蓄着磅礴的力量。
1985年陈正明进入广汉市教育局工作,分管100多家校办企业。“80年代国家颁布“七五”计划,我率先去青海柴达木油田搞基地建设。”他面带笑意说道,“那时候胆子大,别人不敢接的活我都接,别人不敢赚的钱我都赚。”他的出色表现得到了领导的赏识,37岁便担任了广汉市教育局副局长。1996年,陈正明带头下海成为四川东嘉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他提到:“乡镇企业的草莽时代充满艰辛。早期事业单位创办的国有企业没有股份概念,挣的钱全归集体。”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悟出管理真谛:“农民(人民)的钱要看得见、摸得着,信任比合同更重要。” 他主导企业改革,通过创新性地实施“员工持股计划”,290名员工,共享3000万元资产,经政府体改委批准,他将企业成功改制为股份制公司,让每位职工都成为公司股东。“每人股份看似不多,但让他们知道,当家做主,干劲倍增,动力无限。”那段经历,陈正明至今仍记忆犹新。没过多久,陈正明又合法地将国有股份以800多万元回购,让企业完成了从国有控股到民营股份制的精彩蜕变。
在企业不断壮大,向前发展的进程中,管理难题也如影随形,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陈正明积极向专家教授请教,他与专家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如何化解一个个难题。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权衡,1997年做出了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决策——将企业进行拆分,重组为一个母公司和16个子公司。并将其各自独立,自负盈亏。这一举措,不仅优化了企业的管理架构,还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次成功的改制经验,为陈正明积累了宝贵的资本运作经验,也让他深知,产权清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乡镇企业的异军兴起,到政企分开的改革,再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企业改革的每一步,我都亲身经历过。”陈正明话语间满是自豪。
坚守与创新:在变革中保持核心竞争力
2000年后,陈正明将商业重心转向陕西,成立陕西东银实业有限公司(集团),业务涵盖房地产、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当时,有个项目欠债8000多万元,陈正明通过深入调研,发现了项目的潜在价值,果断接手这个“烂摊子”。“以土地开发为中心的“烂尾楼”进行房地产开发,本质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进而创造价值。”陈正明总结道:通过把土地、债务等遗留问题综合协调,成功解决了银行、政府、土地持有方、修建方、投资方的矛盾,实现了从“烂尾楼”到优质工程、开发建设的可观收益。
陈正明还曾接手过一个搁置的商业项目。“当时该企业从土耳其进口的5000吨钢材,因为参数指标与国内不相同等问题,停滞几年没人轻易敢用”。他回忆道:“我邀请建筑科学研究院专家一同研讨,经过深入研究和判断后,我们发现这些钢材抗拉效果好,但是抗弯和抗折性很差,容易断裂。于是提出将攀枝花的抗弯抗折最好的钒钛钢与土耳其的进口钢材混合搭配使用,最终成功让这些钢材变废为宝,顺利解决了钢材停滞问题,为政府化解了困难,同时也实现了企业盈利。”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陈正明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深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他十分注重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鼓励团队成员勇于创新、敢于尝试。陈正明还积极拓展公司的业务领域,把酒店业、风力发电业、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投资等融为一体,推动公司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不同发展阶段,陈正明会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和业务需求,大胆对管理方式进行相应调整。在创业初期,他便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鼓励员工大胆尝试和探索;在公司规模扩大后,他更加注重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确保公司的运营和管理有章可循;在多元化发展阶段,他则强调协同效应和资源整合能力,推动各业务板块之间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
在资本运作方面,陈正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杠杆要用得巧,像走钢丝一样,既要大胆又要谨慎。”他形象地比喻道。陈正明擅长用“杠杆原理”以小搏大。从“5000块钱起家,能做到数亿规模,靠的不是蛮干,是懂得借力。”在青海油田基地项目中,他用建筑公司资质信用,赢得银行贷款,再用项目回款滚动开发;在西安房地产项目中,他用土地使用权作抵押,引入战略投资,实现了资金的高效运转。陈正明指出:“资本运作不是玩数字游戏,是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争取用别人的钱,合作干更大的事。总的一句话,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一定要利润共享,让别人也有钱赚。”
改革沉思:永不停歇的破壁者,眺望未来的“乐观派”
谈到民营企业的发展困境,陈正明感慨万千:“国家改革是好的,取得了巨大的改革成效。但有时候执行政策过程中,往往尺度把握不好,民营企业容易受伤害。”他举例说,“当年在四川广汉搞1.5万吨油库项目,投入几千万,征地70多亩,建好铁路专线、1.4万m³油库和卸油站,结果相关部门一纸文件就宣布协议作废,造成很大损失。但这个也不能怪国家,改革嘛,总有些阵痛。”在陈正明看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改革开放40多年,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全民都收了益,民营企业现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面临不少挑战。”他坦言,近年来,融资难、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困扰着不少企业,“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下,很多中小企业举步维艰,这个时候,民营企业家更需要政策支持和市场信心。”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他保持乐观但不盲目。“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强,只要政策稳定、市场开放,民营企业就有机会。”他建议年轻创业者“先稳后进”,“不要一上来就想搞多大规模。首先解放思想,先把根基打牢,把产品和服务做好,再考虑扩张。”他特别强调“合规经营”的重要性,“企业必须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赚‘干净钱’才能走得长远。”
当被问及这辈子最骄傲的事,他没有提赚了多少钱、做了多大的项目,而是说:“我最骄傲的是能与中国经济改革同行。时代赋予了我机遇,让我逐渐成长为企业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位古稀之年的企业家,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创业者独有的光芒,“我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把困难当作磨砺,把挑战视为机遇。我相信,只要心怀梦想、勇往直前,就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创业者前进的步伐。”
商会情缘:热忱关心,帮带引导
陈正明在西安至成都的一次高铁行程中,经老乡引荐,了解到商会这个组织,老乡热情介绍到商会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是拓展人脉、促进交流合作的平台。高铁还未到成都站,他便毅然决定,要加入这个充满乡情的商会。作为商会资深班子重要成员,他积极投身商会活动,与众多企业家结下了互动交流,成为大家的兄长和指引者;同时,他深度参与商会建设与发展,为会员企业提供切实帮助与有力支持。他认为商会发展第一是要务实,让每一项举措都能落到实处;第二要精准,根据会员的实际需求,来策划和组织活动;第三要创新,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合作机会。
陈正明对商会未来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建议商会多组织政策解读会、项目对接会,助力会员企业及时把握商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此外,还可以组织会员赴川渝考察,对接家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我曾有幸参加过美国、欧洲的商会活动,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亮点。商会本质上就是会员之间资源共享、抱团取暖的平台,只有把会员的事当自己的事,商会才更有凝聚力。”不仅如此,陈正明还提出,商会可以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康养等领域积极发力。“如今,国家大力倡导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两新战略,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我商会应该率先织企业,深入研究新农村建设并投身康养产业、设施、高科技农业等领域。”
陈正明的人生历程,是一部充满奋斗与拼搏、创新与奉献的精彩篇章。从乡镇企业到产权变革,从巴山蜀地到三秦大地;从投身(甘、阿、凉)三州,到进军西北,并率先进军东非世界银行的项目(一带一路的前身)。他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节点上。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能力。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激励无数人奋勇向前的动力源泉。
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中国乡镇企业家、民营家那股百折不挠的坚韧、高瞻远瞩的智慧以及勇于担当的情怀,也深刻领略到中国经济改革所释放出的巨大活力与无限动力。
|